免费咨询热线
18905301689以非遗为抓手为美育打开另一扇窗
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里,不仅许多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做着非遗传承的手工,他们的父母有些也在另外的教室里体验着相关的课程。草编、玉雕、皮艺、印染这些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市民们都可以亲身体验。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终身教育学院院长李波认为,美育应该是一种终身教育,而不单单是学校的课程。非遗则是非常好的抓手,为美育打开另一扇窗。公众通过非遗项目能更好地接受美育,建立文化自信,同时又助力非遗更好地传承。
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里,不仅许多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做着非遗传承的手工,他们的父母有些也在另外的教室里体验着相关的课程。草编、玉雕、皮艺、印染这些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市民们都可以亲身体验。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终身教育学院院长李波认为,美育应该是一种终身教育,而不单单是学校的课程。非遗则是非常好的抓手,为美育打开另一扇窗。公众通过非遗项目能更好地接受美育,建立文化自信,同时又助力非遗更好地传承。
去年11月,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被授牌成为上海非遗传承的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高校的教育资源因此延伸到社会中,与公众分享。李波表示,通过基地的建设,有效整合资源,提高了全民终身学习的便捷性与有效性。“这样的一种形式,既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也在创新市民学习路径和学习方式,成为继课堂教学、团队学习、远程学习之后,又一种市民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李波希望以此形成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共推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
作为职业学院,培养工艺美术方面的人才是很重要的,但在李波看来,美育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几年的高校生涯,或者十几年的学生生涯,而应该是贯穿一生的。各个年龄层次的公众都可接受美育,美育的形式也是不拘一格的。“当今社会,大众也许习惯于盯着一些市场数据、产值,关注GDP,家长或许也喜欢盯着孩子的成绩单。因此从某些方面来看,大众的美感其实是在缩小的。所谓审美,就是你对一个事物的欣赏力,对人生的感悟力,这对于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李波说,“拥有积极的审美观,懂得欣赏美,人心也会向善,整个国家的文化也会积极地发展,所以美育应该是潜移默化进入人们骨髓里的。”
所以学院很看重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的建设,也设计了许多让大众热爱的课程。李波表示,现在的父母逐渐重视孩子的美育,所以经常会带孩子来基地体验非遗的课程,但其实他们自己同样也对这些文化内容很感兴趣。“孩子在课堂里体验,陪读的父母们也许只能找个咖啡馆或者逛街、看手机来打发时间,那么为什么他们不能利用这些时间也来体验呢?”学院以此准备丰富的体验课程吸引不同的人群,那些草编、皮艺、印染等非遗课程颇受青年和中年群体的喜爱,于是出现了孩子们在一个课堂画画、做手工,父母则在另一个课堂体验非遗课程的场景。“我们从始至终希望这种非遗课程体验是家庭式的、集群式的,通过文化的浸润,家人、朋友一起来欣赏美。这种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可以解除生活的焦虑感,心境不一样了,人们会更轻松,家庭也会更和睦,进而时社会更和谐。”李波说。
美育的形式非常多,而在李波看来,非遗是非常好的抓手。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多年来沉浸于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而非遗则成为学院如今开辟的一条新的路径。近年来结合学院师资和上海非遗研培班学员组建的“美育天使”师资团队,目前300多名教师,研发设计了46项非遗传承体验项目。“美育天使”们在各自工作室、社区、企业、中小学举行了多场线上、线下非遗体验活动。一场教学直播浏览量也在1000多人次。今年1月学院打造的“工艺匠心”品牌与少儿艺术培训机构合作,在徐汇校区展厅开展首届少年儿童艺术作品展,为期9天参观人数1208人,提供免费非遗手工活动,参与人数445人。
“非遗到底是什么?这不是挂个标签这么简单,非遗的背后就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象征。人们总说我们5000年的中华文明没有断过,非遗就是很好的证明与表象。”李波表示全力发展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彼此有许多可融合的空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一直以传播海派文化的非遗为责任,通过跨地域的帮扶,让各地的非遗有交流融合机会。比如近几年来,学院帮扶云南做了10个研培班,其中就包括了云南彝绣。据李波介绍,学院的老师特地到云南去研究彝绣,在田间乡间寻访绣娘。“我们的老师把当地比较淳朴的彝绣和代表我们海派文化的江南丝绸结合在一起,在墨绿色的丝绸针织服饰上,绣上比较粗犷的彝绣,这种结合很有创新意义,也产生了很好的市场价值。”
接下来学院还将与甘肃酒泉的阿克塞自治县进行文化交流,把当地的哈萨克族非遗与海派文化相结合。李波表示,哈萨克族马上文化的豪迈壮丽和我们海派文化的委婉细腻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哈萨克族的文案服饰很有特色,而且工艺都是一代代口口相传的。我们大家都希望利用上海的资源帮他们进行宣传和策划,对于推广他们当地的文化是非常有帮助的。”李波说,“如今全球依然在新冠疫情中,旅游不方便,但其实阿克塞有许多风景绝美的地方,也有很迷人的当地文化,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非遗文化交流,让更多的国人了解那里,去那里旅游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谈到非遗,人们通常聚焦的是传承,李波院长则认为,创新对于非遗来说同样重要:“比如我们正真看到一个瓷器,它的工艺属于非遗的,如果没有创新,那么这个工艺就永远停留在瓷器上,很难有突破和发展的空间,那么随时代的变迁,它的生命力又在何处呢?所以传承和创新是一体的,相辅相成的。”
非遗源于生活,它的传承和发展也必然要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李波举例,现在许多年纪轻的人喜欢烘焙或者烹饪,他们会用到一些器皿,而有些器皿的工艺实际上的意思就是非遗的一部分。“非遗的元素需要优化更新,它们不单单是供人欣赏的,也能作为各种物品走进人们的生活。与生活相融合,那么非遗就在我们潜移默化的文化当中传承下去了。”李波说,“传承如果不具备创新精神,那么这样的一个过程也许会很漫长,但是若能够跟上时代,融入生活,那么这种传承就会顺畅得多。”
李波表示,如今新一代的年轻人在传承非遗工艺时,时常有许多创新的点子在其中,比如去年全民抗疫,有位女孩就在瓷器盘子中用非遗工艺刻上了李兰娟这样的抗疫英雄,这种主题和创意就非常符合时代精神。“所以我们的非遗体验课程,经常会结合制作一些实用的物件,比如项链、饰物、厨房用的盘子器皿,尽力将非遗的工艺与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学院也在融合市场与大众生活的需求来做课程设置,在传统的非遗理论课程以及专业技能课程基础上,增加了品牌策划与运作、新媒体运营类的课程,满足时代赋予非遗传承人群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力的要求。
近年来,学院在非遗传人的培训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其中一些培训班就是将上海本地不同专业的非遗传人们聚集在一起接受培训。“他们擅长的专业不同,但是在一起培训经常能碰撞出许多创意的火花,比如传统的香囊和毛毡工艺结合,做出了毛毡的香囊,这种结合还是很多的,因为文化本身是相通的。”李波表示,未来学院还会要求别的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到上海一起培训,“我们也计划将哈萨克族的非遗传承人邀请到我们学院来,和我们上海本地的一同培训,在资源碰撞、创意碰撞之下,会产生什么样的惊喜呢?我个人非常期待。”
上一篇: 工艺之美:制陶术
下一篇: 紧记文明让非遗活起来
相关新闻
- 容器制造工艺及一般要求 09-05
- 玻璃器皿的装饰工艺有哪些分类? 09-05
- 惯例玻璃器皿手绘工艺有多少种 09-05
- 滁州无尘车间装饰 洁净作业台的操作过程 09-12
- 机柜标准尺寸规格 09-13
- 机柜尺度一览表_19寸机柜规范尺度是多少? 09-13